电子对抗行业系列研究三(下)
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的过程中,信息优势已逐渐成为夺取军事胜利的先决条件,围绕信息和信息系统所展开的电子斗争将成为敌我双方斗争的焦点。
电子对抗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对电磁频谱的使用与控制权的斗争从敌方截夺信息,使敌方雷达探测系统迷失、通信中断、导航定位错误、精确制导武器失控、计算机网络瘫痪、指挥控制失灵,大大降低或削弱敌方军事系统的作战效能,同时保障我方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从而掌握战场信息优势,进而转化为决策优势,最终达到夺取全谱军事行动的主动权的目的。
电子对抗产业链分析——上游
电子对抗是现代化战争中的一种特殊作战手段,是敌我双方在电磁频谱领域的斗争,西方国家成为“电子战”,前苏联成为“无线电电子斗争”,可以看出电子对抗主要应用的技术为军工电子信息相关技术,是电子信息装备在军事化场景的应用。电子对抗产业链与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产业链高度相似,由此可整理出电子对抗产业链全景图如下:
图|电子对抗产业链全景图
电子对抗产业链围绕原材料及元器件、功能组件/模块和子/分系统等三部分产业发展。
军工电子对抗产业的上游行业主要包括计算机行业及半导体行业等原材料供应行业,上游企业主要供应电容、电感、电阻、PCB板、集成电路以及相关的结构件等原材料、连接件。原材料上游行业的供给情况、价格波动对本行业的经营会有一定的影响。
2020年下半年以来,原材料“涨价”、“缺货”现象屡见不鲜,已成为半导体行业的共识,预计“芯片荒”至少持续到2022年,结构性短缺将成为常态。由于贸易战、国产化、疫情、囤货等因素,晶圆制造前端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原材料采购面临交货期延长和交货数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的潜在风险。
主要厂商:睿创微纳、紫光国微、景嘉微、振华科技、鸿远电子、火炬电子等。
电子对抗产业链分析——中游
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球电子对抗市场规模约为158.10亿美元,预计2028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35.60亿美元,年均复合年增长率为5.60%。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对抗市场,据美国国防部的数据,2021年美国电子对抗领域国防预算达97.48亿美元,约占国防预算1.47%,电子对抗装备费占装备费比例约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电子对抗装备研制水平大幅提升。2018年我国电子对抗装备市场空间约331亿元,约占全球电子对抗装备市场规模的20%。根据预测,2023年我国军用电子对抗领域的市场规模约为209.75亿元,电子对抗行业规模持续呈现扩张趋势。
军工电子对抗产业的中游行业主要包括功能组件/模块和子/分系统。中游产业与上游产业均存在通用性,计算机行业和半导体行业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较多,价格波动相对较小。
此类企业主要为运用军工电子元器件进行集成设计、算法设计的模块级、组件级供应商,主要为型号驱动力逻辑,若为先进战机、导弹配套则具备高增速。
主要厂商:亚光科技、红相股份、雷科防务等。
电子对抗产业链分析——下游
产业链下游的系统集成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将上游生产的各类零部件、中游开发的先进分系统巧妙整合,依据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打造出功能完备的电子对抗系统。
在军事领域,大型国有企业和军工集团凭借深厚底蕴和强大实力占据主导。这些企业长期服务国防建设,凭借稳定的军方合作关系和丰富资源,不断推动军事电子对抗系统向更高性能、更智能化方向发展。
而在民用市场,竞争格局更为多元。众多中小企业凭借对特定行业的深入理解,以差异化解决方案在细分领域崭露头角,与大型企业共同构建了充满活力的市场生态。
终端用户层面,需求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征。军事领域始终是电子对抗系统的重要应用方向。现代战争中,制电磁权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各军兵种对电子对抗装备的需求持续增长且日益精细。
陆军借助电子对抗系统保障地面作战的通信安全,干扰敌方通信与雷达;海军依靠舰载电子对抗系统应对复杂海空环境下的电子威胁;空军在作战行动中利用相关装备突破敌方防空体系;火箭军则依靠电子对抗手段提升战略导弹的突防与打击效能。
行业的下游终端客户主要包括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军工集团及其下属的科研院所。
电子对抗产品直接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行业产销规模直接受到我国国防政策及军事装备采购规模的影响,与下游行业关联度较为紧密。
主要厂商:国睿科技、四创电子、航天发展、七一二、二十九所等。
当前,电子对抗行业产业链下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多元的市场需求为其注入强大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未来产业链下游有望在创新驱动下实现更大的突破,为行业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