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研究 | 新能源汽车行业画像及趋势分析
近年来,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探讨和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和投资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也标志着一种新的、更加全面地衡量企业长期价值的方法的出现。推进环境、社会和治理融入企业长期战略发展已成为多数国际头部企业的共识,并逐渐传导至中国企业。
回顾过去几年,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汽车行业最核心的ESG 机遇。我国的“双碳”目标推动了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方向转型。在一系列绿色政策的加持之下,新能源汽车一路高速发展,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
我国汽车工业相对其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发展相对较晚,但经过60 多年的发展,汽车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一跃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100975.8亿元,同比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为7.6%。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3000万辆。这意味着每销售3辆新车,就有一辆是中国制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9年世界第一。在我国“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从燃油时代向电动时代的转型。过去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一路飙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 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和37.9%,创历史新高。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售量比重达31.6%,高出2022年同期接近 6%。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稳步提升。
中国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追赶,中国汽车实现了年出口总量从零到近500万辆的突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有望达到550万辆。
新能源汽车和出口是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过去一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增长,离不开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拉动作用。在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进程中,我国汽车产业把握住了先发优势,国产新能源汽车开始受到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出口规模逐年提升。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拉动中国汽车出口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引擎,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中占比约三分之二。
根据《2024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预测峰会》的预测,新能源汽车和出口仍将是未来几年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析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上游包括关键原材料和“三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中游为整车制造厂商,下游则包括销售、充电及汽车金融和后市场服务。其中,上游锂矿等原材料库存积压,利润收窄;下游充电桩设施等产业伴随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快速扩张,但行业仍在探索盈利模式。与传统燃油汽车产业链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正在从整车制造逐渐转移至以“三电系统”(即电机、电控和电池)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领域,因为“三电系统”占整车成本约50%,其中动力电池接近40%,电机电控占比10%-15%。
随着大数据、大模型等新技术开始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汽车行业正在加速智能化发展,智能电动汽车逐步成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的细分品类。除了“三电系统”以外,智能化零部件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物网等环节,已经成为智能电动车产业链上游的核心组成部分。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分析
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连续3年实现高速增长。在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虽然整车出口仍然是中国汽车进军海外市场的主要方式,但中国整车厂正在从单一的出口模式逐渐发展为通过跨国并购、建设海外生产基地及海外研发中心、设立海外销售网点、开展品牌宣传等方式全方位开拓海外市场。
2013年,吉利收购了伦敦出租车公司(LTC) ,在英国考文垂建立了电动车生产线。2017年,比亚迪在匈牙利西北部的科马罗姆投资建设了电动大巴厂。随后,更多中国车企通过投资建厂的方式来扩大在欧洲的业务。近几年,蔚来宣布在匈牙利佩斯州的比奥托尔巴吉建设全球首个蔚来的海外工厂。
不仅主机厂在欧盟布局生产线,汽车的上游产业,如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也跟随主机厂一同“抱团出海”。主机厂与配套供应商企业“一起走出去”,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关税成本、降低物流费用,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同时还可以保障稳定的供应,加快应对市场的速度,提高中国汽车产品在欧洲的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欧洲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包括整车销售、充换电以及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也同步在欧洲建设相关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其中,充电桩领域的中国企业也在加速踏入出海潮流。
此外,中国车企通过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与当地供应商和经销商等建立联系。上汽集团和广汽分别在英国伦敦和意大利米兰设立了创新研发中心。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等也纷纷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
尽管过去中国制造业主要专注于中低端市场,以价格优势为主导,但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维持高性价比的优势,而且出口品质不断提升。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移动互联网和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供应链稳定,汽车产品交付速度快。这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兼具了成本和技术上的优势,在欧洲市场初步建立起声誉。
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市场前景广阔,具有价格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但在出海的过程中,中国车企及产业链仍然要面对相当大的挑战,欧盟在ESG 方面的严监管是中国汽车产业出海必须跨过的合规门槛。
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所面临的风险远比国内市场更为复杂,不仅有市场风险,还有汇率风险和法律风险等等。面对上述的ESG 合规挑战,中国车企应积极应对,除了主动披露ESG 报告以外,还应当针对欧盟的一系列 ESG 政策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比如,中国车企应当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管理,建立健全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通过监测和督促供应商进行碳减排来降低“碳关税”和《欧盟电池法规》带来的影响。对于《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主机厂应当鼓励上游企业对原材料进行欧洲本地化布局。
在这方面,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就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应对欧盟相关法规。而对于汽车数据安全问题,车企应当持续关注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自身合规与内控体系,提高数据安全的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