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诚信为基

创新成长 共享为赢

你当前的位置:源起动态 > 产业新闻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4-09-06 09:43:50

在我国经济蓬勃向前、能源渴求日益高涨的浪潮中,新能源产业犹如一股清新的绿色动力,引领着可持续发展的航向。尽管我国已引领着新能源行业的风向标。然而,新能源领域的征途并非坦途,仍需跨越贸易壁垒的重峦、应对资源与环境承载的考验、填补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并直面区域发展失衡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源起基金希望携手国际社会共绘新能源合作新篇章;致力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与产业方一起优化电网架构与储能技术创新,为新能源的稳定供应保驾护航;让新能源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共同绘制一幅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新图景。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全球范围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碳中和目标已经达成了广泛而深刻的政治共识。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提出,清洁能源是减排放缓的核心,而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其新能源产业为全球的碳减排和温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政策驱动起步(2013—2015年),经历快速扩张和技术创新时期(2016—2018年),实现转型升级(2019—2021年),正迈向高质量发展(2022年—至今),现已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力量。国家也陆续发布了《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等多项规划和政策,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然而,欧美贸易壁垒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持续、系统性遏制与打压态势日益加剧,编织成一张复杂多变、挑战重重的网络。这一态势不仅体现在美国祭出的高额“双反”关税利剑上,使我国光伏等新能源先锋在美国市场的征途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高门槛与成本重压。

更甚者,欧盟方面筑起了严苛的“碳足迹”壁垒,并引入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作为新能源设备入欧的新门槛,要求我国产品必须符合严格的碳排放规范并承担碳税负担,这无疑为我国新能源产品进军欧洲市场增设了重重难关,显著抬升了市场准入门槛与运营成本的双重压力。

另外,从基础设施适配性的视角审视,我国新能源产业当前遭遇的核心困境在于电网接纳与升级步伐未能与新能源发电能力的飞跃式增长相匹配。这一脱节直接导致大量新能源电力资源“闲置”于电网之外,催生了显著的“弃风”“弃光”现象,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无形中为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套上了枷锁。更进一步,此类现象还悄然侵蚀着电网的安全稳定防线,抬升了运营成本,增大了运营风险。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井喷式发展,特别是风电与光伏领域的迅猛扩张,新能源发电能力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了质的飞跃。遗憾的是,电网体系的建设与升级并未能紧跟这一变革节奏,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显著的脱节。具体而言,电网在接入与升级方面的滞后性,可归结为三大症结:

其一,电网传输容量存在瓶颈,难以承载新能源发电量的迅猛增长;

其二,电网智能化程度有待深化,以灵活应对新能源发电所固有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

其三,电网调度与控制机制尚需优化,以实现新能源发电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最大化利用。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掣肘,亟待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技术水平的地域差异亦不容忽视,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总体分异特征明显,内部空间差异大。东部沿海地区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已走在前列,拥有一批先进的研发机构和人才团队,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盐城已引进以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为代表的整机制造企业,中车电机、中材科技等配套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泰胜风能、海工能源、长风海工等海工制造企业,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产能不断释放。相比之下,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技术水平上稍显落后,缺乏高水平研发团队和创新能力,难以与东部沿海地区竞争。

我国新能源产业进展及趋势分析

我国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领域的产能,特别是光伏产业,凭借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技术创新,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新能源行业产能增长较为明显

在光伏产业——硅材料精炼与太阳能电池板制造等领域,我国凭借卓越的生产效率与庞大的产业版图,持续推动成本削减与质量飞跃,赢得了全球市场的普遍赞誉。技术创新的浪潮中,我国更是成果斐然,光电转换效率的每一次跃升,都是对光伏产业边界的勇敢拓展,引领着整个行业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回溯至2007年,我国光伏电池与组件的产量便已傲视群雄,摘得全球桂冠[2],这一历史性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光伏产业正式踏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开启了其辉煌的全球征程。

步入风电领域,我国同样以非凡的成就书写着传奇。风电装机量与发电量双双登顶世界之巅,构建起一套完善而强大的产业体系,风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同破竹之势,节节攀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能源发电装机的增长速度更是令人瞩目,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新能源电力的供应能力显著增强,为我国的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持续创新能力较强我国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创新实力,特别是在风电、光伏和电动汽车三大核心领域。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不仅推动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欧洲专利局(EPO)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三大新能源产品光伏、风电和电动汽车的专利数量分别为118102件、52773件、2617件。

我国新能源行业拥有坚实的创新能力底座

在风电技术领域,我国的专利申请其规模之巨,达到了美国的24倍,欧洲的29倍;而在光伏技术的璀璨星空下,我国的专利数量更是熠熠生辉,以美国的14倍、欧洲的24倍的傲人成绩,引领着光伏科技的前沿探索。至于电动汽车这一新兴领域,我国同样不甘落后,专利数量紧随美国之后,实现了1.3倍的超越,对欧洲则是实现了2.6倍的领先。

这些沉甸甸的专利数据,不仅是我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领域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有力证明,更是我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版图中占据领先地位、持续释放创新活力的鲜明注脚。它们如同一块块坚实的基石,为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球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全球新能源产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广阔

我国在风电、光伏和电动汽车领域均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风电领域,我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业和风电场运营均处于世界前列。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详尽的调研数据,2022年全球风电领域迎来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我国生产的风电设备在全球新装机中的占比逼近60%大关。这一非凡成就,不仅是对我国风电设备卓越品质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背书,更是彰显了我国在推动全球风能开发利用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而谈及光伏产业,我国无疑是其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北极星”。作为世界光伏制造业的领航者与出口冠军,我们在光伏组件、电池片以及硅片等多个关键环节的市场占有率均稳居全球之巅,牢牢把握着行业的话语权。更令人瞩目的是,我国为全球光伏市场的蓬勃发展贡献了超过八成的光伏组件,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工厂”,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铺设了一条坚实的“阳光大道”。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环保和节能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电动汽车在我国市场的销量不断攀升,电动汽车市场持续繁荣。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预计,2024年我国电动汽车销量将增至1000万辆左右,约占我国国内汽车销量的45%,预示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前景。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