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诚信为基

创新成长 共享为赢

你当前的位置:源起动态 > 产业新闻

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十二月月度关键词

2024-01-18 15:28:22

参考动脉网分类标准,将医疗健康产业分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数字健康和医药流通五大领域。

五大领域中,生物医药包括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医药研发制造外包服务等;医疗器械包括体外诊断、医用耗材、医疗设备、其他诊断/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包括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与民营医院、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数字健康包括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新型数字疗法;医药流通包括零售药店、药械物流、医药批发。

图|医疗健康产业分类

月度关键词: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21世纪初,一系列颠覆性成果在这个阶段陆续发布。

2000年, 波士顿大学Collins团队受噬菌体λ开关和蓝藻昼夜节律振荡器的启发, 设计合成了双稳态基因网络开关; 普林斯顿大学Elowitz和Leibler基于负反馈调控原理设计了基因振荡网。2002年,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市分校Wimmer团队通过化学合成病毒基因组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人类历史上首个人工合成的生命体。2010年, 美国Venter团队宣布首个“人工合成基因组细胞”诞生. 他的团队设计、合成和组装了1.08Mb的支原体基因组(JCVI-syn1.0), 并将其移植到山羊支原体受体细胞中, 产生了仅由合成染色体控制的新支原体细胞。2014年,美国Scripps研究所Romesberg团队设计合成了一个非天然碱基配对: X和Y, 并将它们整合到大肠杆菌基因组。这意味着在控制条件下, 未来的生命形式有无限种可能。

2023年12月,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月度关键词为合成生物学,今年继4月、8月、9月,合成生物学再次成为月度关键词,合成生物学赛道热度持续。

图 | 12月投融资事件合成生物学相关企业

1. 格纯生物

格纯生物2017年成立于成都,是医药中间体产业化平台,专注于从事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化妆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的研发,是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高端美妆活性原料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制造技术壁垒高,售价高。格纯生物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制备工艺,产品性能对标国外品牌。拥有成都、乐山、盐亭三个专业研发中心和一个大型生产基地,基地严格按照FDA、欧盟和国内GMP认证标准建立,涵盖了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功能评测中心、小分子合成平台、植物提取平台、合成物学平台及行政办公等功能。

2.基茵达

基茵达生物2021年成立于浙江宁波,致力于创新型微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以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如药品等)。拥有全球顶尖的合成生物学科研团队与技术平台,已获得美国FDA认证等资质。

已开发和正在开发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且市场机会较大的化合物产品,符合中国中化高质量发展动物营养品产业链和源头减碳方向,可与其动物营养品等产业链进一步探索协同发展空间。

3. 依诺基科

依诺基科2022年9月成立于上海,产品覆盖天然香料、营养健康、生物医药等领域。公司研发中心位于上海市,中试生产基地位于浙江德清,近期在江苏如皋布局公司一期生产基地。已打通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不同环节,成立不足半年就已建立起整套生产体系并将头部产品管线快速推进到产业化阶段。

由行业内知名专家创立,团队深耕行业二十余年,具有选品立项、合成生物学研发、发酵产业化及规模化生产的优秀能力和丰富经验。创始人储消和此前长期在升华拜克等行业领先企业担任总工程师、总经理等职务,一直从事氨基酸、甾体激素、天然色素、生物农用抗生素、合成农药、兽药及医药中间体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完成二十多个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具有丰富的合成生物产业化经验。

创始人叶邦策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深厚积淀。公司已有近三十人的研发生产团队,汇聚了国内外知名的化工及合成生物学公司的市场销售、生产管理人才,从而实现管线研发、中试放大、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售全产业链覆盖。

拥有成熟的合成生物学平台,在元件挖掘、菌种改造筛选、发酵优化等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开发了多个底盘细胞代谢通路,形成了三大类别的产品管线,天然香料、生物医药和营养健康。在天然香料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多个产品实现产业化,并且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2023年将实现近亿元销售收入。

4.元一生物

元一生物成立于2021年,定位合成生物学平台型公司,聚焦药物原料、医美产品配料、功能性饲料原料及添加剂、营养保健食品配料、生物新技术等应用,完成了以虾青素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代表的多元化产品管线的布局。

元一生物的虾青素产品含量高,抗氧化性强,易吸收,耐高温(120℃下加工30 min留存率大于90%),稳定性强,且富含酵母提取物、类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性价比高。

SOD有成熟的商用化空间。传统动植物提取方式生产的SOD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并且生产成本高,稳定性较差,一旦受到周围环境、温度等影响,就会很快失去活性。元一生物依靠丰富的酶进化经验解决了SOD酶活性差的行业痛点,大幅提高了酶活与稳定性,改善了生产效率。目前市售SOD可耐100℃高温,酶活达到80000U/mg。

抢先布局护肤品终端赛道,孵化自主护肤品品牌元彩。首款产品水漾焕肤精华液,富含高活性的SOD,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亲肤润护,复配添加的透明质酸钠、银耳多糖、二裂酵母等成分,通过多链路层层锁水、高效协同,达成“点线面”三维立体的润护体系。目前元彩精华产品已上市,系列产品将陆续推出。

专注多肽类生物药CRO。与大肠杆菌多肽生产平台存在杂蛋白多、纯化成本高等缺陷不同,元一生物的多肽生产平台是基于外泌型的酿酒酵母底盘细胞构建,细胞外采用无机盐培养基,无需纯化,生产效率高,能够做到g级/L的表达量。近期公司已完成和前沿医药公司的阶段性交付。

开发了高效基因编辑工具,设计创新的基因代谢通路,搭建了具有极高生产力的细胞工厂,可提供包括工程菌株开发-发酵工艺优化-工业发酵生产-产物分离纯化-终端产品开发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创始团队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产业化人才,具有成熟技术储备、前瞻性市场策略以及丰富资本运作经验。研发团队由来自多所知名院校与科研机构的50多位硕博人才组成,研发中心位于天津市武清开发区。

5.聚树生物

聚树生物2022年成立于北京,致力于打造下一代超高通量CHO+微生物底盘工程生物学蛋白生产平台。基于全基因组编辑与超高通量液滴微流控技术,以及全基因组代谢网络模型和深度学习等数据科学手段,建立工程细胞智慧设计平台,实现微生物与哺乳动物底盘细胞快速迭代优化。

核心团队成员是来自超高通量与自动化育种、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工程细胞保护等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产业人士。

结合CRISPR高通量基因型构建和液滴微流控超高通量表征测试技术,开展工程细胞全基因组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从全基因组范围深度挖掘传统分子生物学手段难以触及的未知关联基因及其位点,捕获工程细胞工业表型关联基因数据集,以建立标准化、集成化的可重用主题数据库,打破数据孤岛。结合全基因组代谢网络模型和深度学习等数据科学手段,建立数据-机理混合驱动的工程细胞智慧设计平台,绕开现有理性设计知识局限性,实现工程细胞定制化设计构建。

以哺乳动物细胞管线为例,开发集高通量基因组CRISPR编辑、高通量表型和工艺筛选及多组学数据模型为一体的工程化哺乳动物细胞构建流程,通过对哺乳动物细胞系全基因组的深度开发,以期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CHO细胞系,突破我国细胞株“卡脖子”瓶颈。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细胞开发效率,将以超高通量“小设施”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搭建工程细胞构建与测试、中试转化等自动化“大设施”,实现底盘细胞快速迭代优化。通过超高通量的微流控‘小设施’,带来了比机械臂和自动化实验设备的‘大设施’更高效更深入的基因-表型数据挖掘和细胞株优化。‘小设施’并不是替代‘大设施’,可无缝衔接现有系统,实现更高效的合成生物开发流程。

依托颠覆性的超高通量基因型-工业表型的筛选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形成的平台,团队得以发展出完整的实验平台+数据平台+设计平台的闭环模式,将科研学术与商业化完美融合,使得技术成果转化落到实处。

6. 绽妍生物

绽妍生物2019年12月成立于成都,专注于功效性护肤品和医美类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皮肤学级护肤品、合成生物原料、生物医用材料,已经形成了由皮肤屏障修护医学护肤品牌绽妍、婴幼儿皮肤专业护理品牌绽小妍以及德菲林等多个品牌组成的品牌矩阵。

立足合成生物学技术,已经实现了重组贻贝粘蛋白、A型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重组纤连蛋白、重组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物活性材料的研发及生产,并且已经应用到绽妍的多个系列产品中。

贻贝粘蛋白具有优越的生物学特性,其成膜粘附、促进愈合、细胞保护等多种特点和优势,可以在严肃医学及功效护肤等领域广泛使用。利用合成生物学生产出重组贻贝粘蛋白,纯度达到医用级生物材料标准。2023年8月1日,由绽妍生物旗下研发平台德诺海思牵头起草的《敷料用重组贻贝粘蛋白》团体标准正式实施,标志着国内敷料用重组贻贝粘蛋白走上行业标准化道路。

绽妍生物的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核心序列肽段与人体胶原序列同源性100%,纯度达到99%,内毒素低于0.05EU/mg,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并已完成国家药监局登记备案,满足医疗植入级别原料要求。

在成都和西安建立两大研发中心,同时还与沈阳药科大学、四川抗菌素研究所、西安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在生物活性分子合成生物学技术、固定酶催化技术、高密度发酵纯化技术、重组蛋白抗炎促愈关键技术、生物医用材料构建技术和专利原料配方技术等领域,布局了大量终端应用专利,涵盖了从生物活性原料到生物医学材料、医疗终端产品及皮肤学级护肤品的全产业链体系。

销售渠道覆盖公立医院、整形美容机构、电商平台、自主APP等渠道。专注医研共创,旗下产品均经过权威机构和临床验证,已有超过300篇权威检测报告、超过100篇临床文献、超过2000例临床实战案例。重视科学传播体系打造,针对专业端和消费端进行了细分层级且精准的专业化推广,在深耕专业渠道学术推广的同时,深化专业平台专业化、拔高度的合作,搭建医学KOL矩阵,并创新打造医学科普体验IP。

结语:全球合成生物学行业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未来主要以欧美国家为首,继续引领行业发展。根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随着合成生物学应用场景的增多和技术的改善,全球市场逐渐扩容,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775亿美元,CAGR为27.9%。在行业内部,头部企业正在加速整合,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新兴企业不断涌现。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