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领域崛起,半导体发展引擎被点燃,国产替代加速进行
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虽然半导体行业自2021年起受到全球通货膨胀、地缘冲突等因素的影响而进入暂时性下行周期,但随着AIOT、智能汽车、大数据、XR等新兴领域的迅速崛起,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引擎已被点燃。
目前,半导体零部件被美日欧高度垄断。加之,美国频繁对我国高科技领域实施技术封锁,且手段日趋严厉,这使国内厂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意愿愈发强烈。
为应对严峻形势,我国半导体厂商正积极推进国产化落地。众多设备及零部件厂商正积极推进跨期合作,通过自研、并购等方式推进对关键零部件业务的布局,并在部分零部件细分赛道已相继取得突破,半导体零部件的国产化浪潮已然掀起。
新兴领域崛起,驱动半导体需求回暖
半导体零部件是指在材料、结构、工艺、品质和精度、可靠性及稳定性等性能方面达到了半导体设备技术要求的零部件,是半导体设备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决定着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2020年到2022年,半导体行业历经供不应求,再到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周期变化。
短期来看,受全球通货膨胀、疫情、地缘冲突和下游创新放缓的影响,以手机、PC为代表的可选性耐用消耗品需求不振,从而使半导体行业景气度进入暂时性下行周期。以1976年至今的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鉴,半导体行业发展呈现周期性变动的规律,随着半导体公司库存水位的逐步修正,半导体行业有望凭借技术创新及下游需求回暖拉动而触底回升。
另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Q2全球半导体销售额总计为1245亿美元,环比Q1增长4.7%;2023年6月全球销售额为415亿美元,环比增长1.7%,全球芯片销售额已连续四个月小幅上升;与此同时,我国六月半导体销售额也实现了环比3.2%的增长,因此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连续小幅回升,有望实现触底反弹。
随着海量算力需求涌现,AI服务器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市场规模将加速扩张,AI服务器搭载的CPU、GPU、FPGA、ASIC等芯片需求将同步上涨。TrendForce预测,2023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近120万台,同比增长38.4%,出货量占整体服务器出货量近9%,2026年占比将提升至15%,2022年-2026年AI服务器出货量CAGR为29%;AI芯片2023年出货量将增长46%,其中英伟达GPU为AI服务器市场搭载主流,市占率约60~70%,其次为云端厂商自主研发的AISC芯片,市占率超20%。
汽车电子价值量占整车成本比重快速上升,持续打开车规级芯片增长空间。受益于汽车行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日益深入的发展,汽车电子技术水平不断优化升级,汽车电子占整车价值量的比重快速上升。
AI/汽车/XR领域需求依然迅猛,将作为三大驱动力在中长期支撑半导体行业的持续发展。据McKinsey预测,2030年全球半导体销售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可能达到6%-8%。其中,计算与数据存储市场规模可达3300亿美元,将是市场份额最大的领域,汽车领域市场规模达1600亿美元,将是增长最快的领域,2021-2030年CAGR可达13%-15%。
半导体呈现局部高度垄断的现状
第一,半导体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全球龙头高度垄断。半导体核心零部件厂商主要集中于美、日、欧三地,海外合计市场份额在九成以上。
据VLSI数据,全球半导体零部件供应商CR10长期稳定于50%,且其主要产品已基本覆盖各半导体零部件类型,主导零部件整体市场的发展。
据ICWorld 2020公开资料所示的20类43家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共有美国和日本供应商20家和16家,分别占比45%和36%,其余均为海外厂商。由于上游原材料被外商垄断,工艺成熟度与国外存在技术代差,我国半导体零部件质量及性能稳定性较差。
第二,细分品类繁多,市场高度碎片化。半导体零部件品类繁多,细分赛道数量众多,呈现高度碎片化。按功能的不同,半导体零部件可分为机械类、电气类、机电一体类、气/液/真空系统、光学类和仪器仪表类等子赛道,不同品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和技术壁垒。据SEMI数据,2021年机械类零部件占比最高为25%,气/液/真空系统占比19%,机电一体类、光学类占比相当,为17%。
第三,单产品市场空间有限,龙头厂商跨品类发展。国际龙头大多采取多产品线发展策略,布局可覆盖多个下游的通用零部件。各细分品类零部件差异巨大、技术壁垒高,市场格局分散且单产品市场空间有限。以MKS仪器为例,公司广泛布局气体压力计、仪器仪表、射频电源、真空产品等多条产品线并均取得一定市场份额,产品打通半导体、工业、医疗、生命健康和国防等应用领域,不仅为客户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方案,同时构筑了公司独特的竞争优势。
国产替代仍为国内半导体主要发展趋势
半导体设备的升级迭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密零部件技术的突破。随着中美科技大战持续升级,关键零部件成为国产半导体发展的掣肘,技术自主可控诉求强烈,国产替代为大势所趋。与设备整机市场相比,零部件市场规模不大,但起着以小制大的关键作用。
据芯谋研究,中国晶圆厂采购的设备零部件主要包括石英、射频发生器、泵类、阀门和吸盘等,采购金额占比均高于8%。其中,仅石英件、反应腔喷淋头、边缘环的国产化率超过10%,其余零部件自给率均不足10%,阀门、泵类、密封圈基本依赖进口。
即便我国的自主化之路道阻且长,我们仍坚信行则将至。源起基金表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突破国产化难点:
第一,细分市场规模小且碎片化
与食品和医用级产品相比,半导体级零部件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精度要求,细分市场规模较小,在国内市场算上外商采购约两三千万美元。同时,零部件产品种类繁多且工作原理差异巨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极大削弱了本土厂商的国产化动力。
第二,原料的性能指标要求高
精密半导体零部件对原料的性能有极高要求,包括纯度、精密度、稳定性、均匀性等。与成熟的机械加工产业相比,我国材料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原材料在性能指标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电气类产品基础较为薄弱
我国厂商在机械类零部件领域起步较早,但在电气类和机电一体类组件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国产化率较低。电气类零部件的结构较为复杂,对效率/精度/稳定性要求较高,国产产品性能较行业龙头存在较大差距。以射频发生器为例,其性能直接决定腔内等离子体浓度,从而影响刻蚀及PECVD等关键步骤,而当前国产产品的电源电压和品类等参数尚不稳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第四,认证程序复杂且周期长
半导体设备行业具有极高的供应链进入壁垒,资质认证体系严格。且零部件需经过客户端长期的反复调试和验证,在多次达标后才能进入设备厂商的核
心供应链,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第五,表面处理技术要求高
表面处理是指在零部件表面覆盖保护层或改变其表面状态,从而隔绝腐蚀环境。干法处理包括氧化处理、氢气处理、含氟气体刻蚀,湿法处理主要为溶液浸泡和扩散。当前中国厂商难以解决表面处理问题,因此阀门、喷淋头、陶瓷件等零部件发展受到制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内容部分信息来源网络,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