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诚信为基

创新成长 共享为赢

你当前的位置:源起动态 > 产业新闻

2023年3月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动态

2023-04-21 09:48:38

第一部分、医药健康产业分类及概念

 

参考动脉网分类标准,将医疗健康产业分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数字健康和医药流通五大领域。五大领域中,生物医药包括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医药研发制造外包服务等;医疗器械包括体外诊断、医用耗材、医疗设备、其他诊断/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包括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与民营医院、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数字健康包括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新型数字疗法;医药流通包括零售药店、药械物流、医药批发。

图 | 医疗健康产业分类

 

第二部分、医药健康领域投融资整体分析

 

一、融资事件和金额

 

2023年3月,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64起投融资事件,9起未透露融资金额,共融资40.924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0.7440亿元。

 

二、融资轮次

 

2023年3月,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以天使轮,A轮和PreA轮为主,按事件数排序为:天使轮,A轮,PreA轮,B轮,A+轮,战略融资,B+轮,C+轮,种子轮,C轮,早期项目(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A轮、A+轮)占比相对较高,为76.56%。

 

三、细分行业

 

从细分行业看,2023年3月医疗健康投融资事件多集中在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领域。按事件数排序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健康,医疗服务。

 

四、区域分布

 

从区域分布看,2023年3月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发生地前五名依次是:苏州,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重点区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

 

五、事件Top6

 

2023年3月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中,以永仁心单笔融资金额最高,为近亿美元,融资金额TOP6企业均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

 

永仁心医疗2014年成立于重庆,核心产品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EVAHEART(人工心脏),是国内唯一同时获批短期治疗、长期治疗双适应症的人工心脏,用于为进展期难治性左心衰患者血液循环提供机械支持,即心脏移植前或恢复心脏功能的过渡治疗以及长期治疗。

 

人工心脏技术是国际医学指南推荐的心衰标准化治疗方式之一。EVAHEART由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共同研发,重庆永仁心2014年从日本通过全套技术引进、推进实施国产化。产品由纯钛制成,质量为420g,叶轮直径40mm,正常转速为1800-2000转/min,最大流量10-15L/min。EVAHEART I于2019年8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复上市,是国内首款获批的人工心脏。EVAHEART II减小了30%的泵质量与26%的泵体积,采用不突入心室腔的具有双缝合环的心室内引流管,降低了脑卒中风险,减少了心室内引流管导致的室间隔偏移的发生率。

 

永仁心采用液力悬浮技术,实现了仿生理搏动血流的功能,在收缩期增加射血,舒张期减少射血,可维持20-30mmHg脉压差,产生搏动血流。植入的患者仍然保留脉搏和心跳,心脏康复率远远高出无脉动心脏泵患者,有效保持血管弹性,同时大大降低了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率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液力悬浮技术,与目前其他品牌产品磁悬浮靠纯磁场去带动叶轮旋转不同,液体悬浮虽有靠磁场推动叶轮旋转,但主要是靠纯水液力实现叶轮悬浮,通过二者结合可避免患者在日常磁场环境中被影响。同时液力悬浮的设计保留了更宽阔的流道,可以应用流体力学叶轮,不存在狭小的二次流道,减少了血流停滞产生血栓的风险。由于流道较为宽阔,永仁心最高流量高达20L,平时仅需1600-1800RPM转速就能满足心脏辅助需求,低转速大大降低了血液破坏的风险。

 

治疗心脏衰竭常用心室辅助装置有雅培HeartMate系统和美敦力HeartWare系统,我国心室辅助装置多开发轴流泵和磁悬浮离心泵。中国仅有3款国产人工心脏产品获批上市,均为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苏州同心医疗的“CH-VAD”使用磁悬浮血泵技术, 2021年获得NMPA批准用于短期辅助。航天泰心的HeartCon使用磁液悬浮技术,2022年获得NMPA批准用于短期辅助。除了在中国获批上市外,永仁心的产品在欧洲和日本也获批上市,同时在美国也拿下了IDE认可。在中国,永仁心产品定价为69万元。

 

六、月度关键词:科学生命仪器

 

2023年3月,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月度关键词为科学生命仪器。

 

科学仪器是国家战略核心科技力量。作为科技创新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成果,科学仪器的高端化、国产化与自主可控,是我国科技行业发展原动力,也是行业未来必然方向。

 

图片

 

1.今是科技

 

今是科技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开发并商用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和试剂。纳米孔测序基于蛋白纳米孔和核酸碱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征电流信号,通过高度集成芯片系统实现对核酸的高通量测序。纳米孔测序具有长读长、高通量、测序数据质量高、建库简单等优点,有潜力应用于全基因组测序、全长转录组测序、单细胞测序、宏基因组测序、靶向测序、甲基化测序等领域。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开发了基于纳米孔的DNA和RNA测序技术。蛋白质纳米孔是微型的小孔,其本质是在膜上形成通道,膜浸入在电生理溶液中,使离子电流通过纳米孔。当DNA或RNA分子穿过纳米孔时,会对电流带来干扰。该信号会被实时分析,用以确定正在通过纳米孔的DNA或RNA链的碱基序列。

 

纳米孔测序处于测序技术最前沿,主流的纳米孔测序技术有两种,各有利弊。其一是链测序法,特点是读长非常长、测序试剂简单,但是信噪比相对较低,信号识别更难,Oxford Nanopore是领先的企业,目前推出了科研级产品;其二是标签测序法,特点是信号识别更容易、信噪比更高,但是测序试剂复杂、只能做DNA测序,国外的Genia公司(已被罗氏收购)是代表性企业,尚未推出产品。

 

目前纳米孔测序核心专利主要掌握在美、英、中三个国家。今是科技是国内领先的纳米孔测序仪及配套测序芯片研发生产商,超高通量测序芯片设计保证了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测序成本。公司2022年12月发布了首款中通量纳米孔基因测序仪产品Gseq500的Alpha机,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完成Beta测试、生产基地建立等量产准备工作,在下半年实现量产和销售,进入商业落地阶段。

 

公司先后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优秀奖、精准医学双创大赛一等奖、数字中国创业大赛一等奖等, 2022年荣登“2022体外诊断奇璞种子奖TOP10”。

 

2.莱豪事

 

莱豪事成立于2022年,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实验室的智能化自动化工具,同时,公司拟推动和联合头部企业包括晶泰科技等制定生命科学实验室的标准,以工业4.0的底层能力以及核心单元为基础,整合成熟的工业解决方案,降维用于生命科学场景,形成平台化模块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

 

实验室自动化是指在无人或少人干预的情况下,按照规定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样本制备、操作控制、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等实验流程。根据仪器集成的复杂性可以分为无自动化(即所有仪器都作为独立机器存在)、部分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分析仪与分析前工作站互连并部分集成)以及全实验室自动化(即主要的分析前和分析后的步骤在与分析仪物理连接的工作站上自动执行,并由软件程序有效地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实验室自动化目前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场景是医院检验科。现阶段可以达到采血后将样品放到机器中,通过生化免疫流水线完成全部的前处理、检测、结果报告和后续样品存储等全检验过程自动化。

 

随着检测通量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提升,出现了单模块形式自动化,也就是针对实验室某一操作或步骤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整合,例如自动化配液,自动化称量、自动化离心等,即MA模式。在此之上针对某些常用的流程,厂家集成多个模块,以实现一序列连续的自动化,获得TTA自动化模块,常见的化学前处理流程自动化、微生物前处理流程自动化、核酸检测流程自动化均属于此。

 

集成度最高的当属TLA领域,指全自动化流水线,是涵盖生化诊断、免疫断等模块的一体化设施,可以全自动地完成上样至结果输出的全过程。TLA属于高精尖设备,整装TLA售价高昂,主要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TLA板块被跨国巨头雅培、贝克曼、强生及罗氏所垄断,本土企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本土企业如透景生命、安图生物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已推出国产TLA产品。

 

莱豪事从核心设备到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完全自主开发。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智能化产品,包括机械臂、DNA合成仪、移液工作站等,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智能化需求。公司基于工业4.0,并结合现代先进制造“灯塔工厂”理念,整合行业全套产品及解决⽅案。

 

创始团队在体外诊断、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拥有多年管理和研发经验,兼具工业自动化和医疗领域管理背景,骨干团队来自工业富联、汇川技术等知名自动化企业,拥有丰富的自动化技术及解决方案案例,行业遍布3C、半导体、离散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团队在自动化技术及解决方案方面积累了多年的实战经验,同时拥有产业供应链的深厚积淀,可以利⽤供应链的优势,针对⾏业的特点,将⾃动化设备如机械臂、智能移液平台、仪表仪器进⾏自动化改造以适应⾏业应⽤。

 

3.赛纳生物

 

赛纳生物2015年成立于北京,致力于自主研发创新型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芯片和试剂。

 

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由Illumina主导,中国市场Illumina和Thermo Fisher份额超过70%。基因测序平台开发的技术壁垒高、工艺复杂,且既往技术路线难以突破和沿袭,国产厂商需开发新的测序技术路线才有可能打破垄断。

 

基于Fluorogenic荧光发生测序化学技术和ECC纠错编码测序技术,北京大学陈子天博士与谢晓亮院士、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创立了赛纳生物,搭建了化学、生物、光学、流体、算法等学科交叉的团队,硕博占比40%,吸纳了哈佛、北大、清华、中科院等高校的人才。已开发出国产测序仪S100,获得CE-IVDR认证,正推进NMPA第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底层技术逻辑结合了当前测序技术的主要优势,读长SE75模式下6.5小时可完成测序。

 

关键技术之一Fluorogenic荧光发生测序化学技术,由谢晓亮院士团队发明,并于2011年发表于《Nature Methods》。该技术使用独创的Fluorogenic荧光染料,在发生SBS反应时释放荧光基团,游离的荧光基团被激发后发出荧光,其荧光信号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开关比,从而保证了高准确度。荧光基团修饰在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上,在聚合反应发生时被切割下来,合成出的互补链始终处于天然状态、没有“分子疤痕”,保证了生化反应的连续性,可实现长读长,且仅需一步就完成整个化学反应,反应迅速,能够提升测序速度。

 

为进一步提升测序准确度,赛纳生物创造性融入ECC纠错编码测序技术,对ATCG四种碱基进行正交组合测序,并产生简并序列,即每次聚合反应中加入含两种不同碱基的底物,以此确保每次反应都有碱基可与模板互补。通过三轮简并测序反应,得到同一条待测序列的三条简并序列,其交集即为待测序列。

 

三轮测序,会形成具有50%冗余信息的正交组合测序序列,具备“自校验”功能。这三条编码可互为校验,后续不但能够通过解码推导出真实碱基序列信息,而且具备对单轮测序错误位点的校正能力,以提高测序准确度,使得基因测序进入到Q40时代。

 

ECC纠错编码测序技术采用了“双碱基进样”,每一轮反应能结合上去的碱基都比单碱基更长,可减少单碱基进样时某些轮数不产生信号的“轮空”现象,完成整条序列检测的时间缩短,一轮测序的时长仅为传统方法的1/3。

 

目前中低通量、准确度高、速度快、开机成本更低的测序平台能够更好的满足国内临床的测序需求。赛纳生物的桌面型S100基因测序仪体型小、操作简单、通量灵活,且成本显著低于同类型测序仪产品,能够满足医院及科研院所的需求。后续还将推出诊断型、生产型测序仪产品。S100基因测序仪已与多家医院、研究机构和企业基因检测场景达成合作,主要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生殖健康、肿瘤伴随诊断等领域。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内容部分信息来源网络,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