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诚信为基

创新成长 共享为赢

你当前的位置:源起动态 > 产业新闻

源起基金重点关注赛道——康复医疗行业(三)

2022-11-10 17:09:14
 

康复医学是研究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为目的,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一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四大医学”。康复医学基本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康复预防、康复功能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具有显著的医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康复医学覆盖病种领域广泛,治疗手段多样。

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现状

1.目标人群多元化,诊疗需求向消费类拓展

康复医疗人群扩展。医疗康复目标人群最早针对残疾人群,后来疾病损伤患者、老年人、慢病患者等也逐步成为国家重点关注人群。随着健康素养提升,康复医疗需求人群扩展至运动、产后女性等群体。通过对人群康复需求程度以及自费意愿强弱进行分析,发现人群需求从传统康复领域向消费级康复延伸。

2.康复医疗渗透率仍处于低位

2020年12月柳叶刀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中国是康复需求最大国家,共计4.6亿人次,高于印度、美国等国家。近年来,尽管康复理念向患者端渗透,但由于患者康复治疗意识弱、支付能力有限,以及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康复医疗渗透率仍处于低位。2012-2020年,我国康复门急诊诊疗人数呈现缓慢上升,2018年康复科出院患者占比仅为1%,到2019年达4837.2万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康复医疗大部分属于择期性治疗,诊疗人次明显下降。

3.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尚处于资源补充和基础建设阶段

美欧等发达国家早期介入和三级康复体系已形成有序联通,如综合心脏康复转介率可达48.0%-69.5%。我国各级医院康复资源尚未完善配置,且医联体建设仍在完善阶段,大部分省市三级康复体系仍处在观望和规划阶段,尚未发挥作用。公立等级医院主要承担(亚)急性期康复需求,但资源不足且集中在骨科和神经康复,难以负荷多元化康复需求。2018年综合医院康复病房配置率下降至28.46%,而公立专科康复医院数量到2020年也仅有166家。

4.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服务能力低下

相对于等级医院内康复,基层/社区康复是一种费用低、受益人群广的模式。国外医院康复人均费用100美元仅覆盖20%康复对象,而社区康复人均费用仅9美元却覆盖80%康复对象。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数量逐年增加,但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尚且低下,康复医疗能力则更处在发展早期。

我国康复体系建设依然以综合医院康复科为主要建设内容,基层康复资源极为有限。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开展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仅有2726个。

 

图 | 康复医疗核心痛点及解决思路

5.利好社会资本建立康复机构

康复医疗行业在我国发展历程尚短,公立康复医疗资源仍在补充阶段,给社会资本介入预留较大空间。民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占主导地位,但床位供给仍以综合医院康复科为主,民营医院康复床位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康复医疗对于其他科室治疗依赖性较弱,医生依赖程度低,技术不复杂,资产投入相对于其他专科少,易形成复制连锁模式,且开放医保定点申请,有利于社会资本介入创办康复机构。

社会资本通过自建、投资、并购等方式成立康复机构,面向更广泛人群,覆盖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康复需求,提供更高端、更便捷的服务,康复医疗服务行业龙头或将出现。

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趋势

1.康复医疗体系将由技术、人才、服务三大关键要素支撑

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根本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将逐步应用到康复医疗服务中。患者疾病数据、体质数据、就诊数据、手术数据将是康复师制定康复方案重要参考依据。人工智能应用到康复评估、治疗、随访等,可以为医生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康复效率。物联网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患者、设备与医生、患者与医生互联互通,能够实现医患互动、人机交互。

人才是产业发展推动者,围绕患者康复、生活和工作需求,未来康复团队将以康复师、家庭医生、职业规划师为主体。康复师负责患者康复,包括制定运动处方、药物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生活处方等。家庭医生既可以作为康复师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又可以及时处理患者日常疾病,配合康复师的治疗。职业规划师需要解决患者康复后就业问题,让患者尽快地回归社会。

服务是产业发展试金石,康复医疗服务未来会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全周期化发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下,每个服务环节都能够做到智能化,康复效果可以提前预测。根据患者个性化康复需求,提供个性化康复服务,提升患者康复体验。全周期化服务是指康复服务覆盖患者整个健康周期,为健康人群提供健康促进,为高危人群提供健康管理,为患病人群提供康复治疗。

 

图 | 技术、人才、服务构成康复“黄金三角体”

2.服务

民营康复机构将借力资本投融及并购实现飞跃式发展且逐步走向连锁化,四大要素将成为核心竞争点。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从准入条件、行政审批、投融资渠道、分级诊疗等方面持续鼓励社会办医,并强调鼓励举办康复医疗机构、护理机构,打通专业康复医疗服务、临床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康复、护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发展模式、人力资源、地区选址和器械设备将成为核心四大竞争要素。

 

图 | 民营康复机构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

三级综合康复医院建设面积要在3000平方米以上,康复专科科室建设要在6个及以上,还要建设内科、外科以及重症医学科,以及床位数还要在300张以上,且每床的建筑面积要不少于95平方米和至少配备1.4名卫生技术人员。综合康复医院在拿地成本、科室建设、床位投入、人员投入等方面门槛较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运营管理也很复杂,医务人员、患者、设备、物资、后勤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管理人才,才能保证医院正常运转。

专科康复中心(或门诊)门槛则要低很多,面积在500平米左右,没有科室和床位数设置硬性要求,投入较少,管理运营相对简单,管理运营风险较低。专科康复中心可以突出专科特色,与三甲医院心内外科、骨关节科等强势科室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在细分领域聚集专家、技术等资源,快速占领细分市场,形成竞争壁垒,更容易受到资本青睐。民营机构难以真正加入三级体系,在基础康复领域缺乏竞争力,而将集中补充高端、专科化病种康复需求。

康复器械厂商为康复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适当人才培训更能满足康复科需求。康复器械厂商不仅需要帮助医院康复科投入设备、培训人才,也需要做一定工作导入患者。

 

图 | 翔宇医疗十大专科康复解决方案

3.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融合技术飞速发展,智慧康复时代已经到来。家庭化康复治疗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产品迭代趋势将往小型化和可穿戴化方向发展。康复互联网医院将成为康复医疗产业新业态,远程康复将持续推动康复上门、康复进家进社区。智慧康复将沿着数字康复、互联康复、可视康复、智能康复四个阶段逐步发展,并与多个学科交叉应用,如脑机接口、智能机器人、拓展现实、生物芯片、生物识别等技术。

远程康复是指以专业远程康复系统为基础,持续升级相关技术,配合智能的居家康复设备,大幅提高患者活动能力和肢体控制能力,有效进行康复延续,减少功能恶化,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远程康复模式的探索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面向患者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另一类是由政府或公立医院主导,面向社区康复中心的康复协同平台,为居家康复患者提供支撑。由于基础硬件和配套支持尚不完善,两类发展都处于萌芽期,院间远程康复企业布局和发展更为滞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则积极发挥其优势,填补这一空白。

 

图 | 远程康复云平台的建设必要性

康复互联网医院将成为康复医疗产业新业态。康复互联网医院主要服务对象是处于维持期的康复患者,病情比较稳定,适合在线复诊。康复服务更多在运动、营养、生活、心理等方面,可以通过在线服务患者。康复是长周期治疗过程,需要持续跟踪患者恢复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与互联网医院优势一致。

 

图 | 康复互联网医院运营模式

康复互联网医院包括康复咨询系统、远程问诊系统、康复方案系统、康复教育系统、康复随访系统和费用结算系统等。康复医生能够完成患者答疑、康复复诊、康复教育等,患者也能够进行康复咨询、在线问诊、视频学习等,能够较好地实现康复治疗的闭环服务。

设备方面,企业聚焦创新,物理治疗技术迭代,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首先加速。国产康复器械公司研发投入加大,如伟思医疗2021年研发费用支出约0.64亿元,占营业收入约14.77%。物理治疗指利用人工物理因子治疗,如电、磁、光、超声、生物反馈疗法等,或利用自然物理因子疗法,如气候疗法、日光疗法、海水疗法等。

康复信息系统、数字疗法、康复机器人赛道创新较为集中。康复机器人一大应用是神经康复机器人,发展迅速,技术正从被动式康复向主动式加速探索,市场对产品逐步认可,政府招标数量持续提升,部分地区也探索将康复机器人项目纳入医保报销,市场投资热情高涨。康复机器人可以提供有效的辅助训练,促进神经功能重塑,从而恢复患者运动及运动控制,能减少人员陪护,缓解康复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具有广阔市场刚需性。2016年前后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现已进入扩张期。与此同时,部分企业的机器人已经获得了医疗器械许可证,面向院端开启了多种形式的商业化探索,并储备规模化生产能力。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辅助下肢功能障碍者,特别是截瘫患者行走的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此外,家庭护理机器人、智能轮椅也是康复机器人研究的范畴。

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康复机器人产品大部分设计与需求并不适配,行业面临着适用性低、效率低等痛点,医院的获得感尚不强。企业在入院环节仍然有一定难度,部分企业也在探索C端社区/居家场景的轻量级产品和商业化机会。适用性低是指大部分产品仍然停留在被动式康复,智能化水平不高,产品仅能够进行重复简单的训练动作。然而,康复训练大多需要交互,适时调整。因此,适用康复机器人的患者少,仅约20%的患者适合。效率低是指康复机器人本应降低患者对于治疗师的依赖,但目前的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穿戴等前期准备时间长,仍然需要多名治疗师辅助使用。因此,大部分产品仅能在较低程度上提高康复效率。

脑机接口作为新兴技术,在脑卒中、脑瘫、脑外伤等神经系统障碍的患者康复过程中有应用潜力。根据其康复临床应用,脑机接口可分为辅助型或康复型,康复型中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促进主动运动康复成为集中研究的热点之一。脑机接口技术门槛高、研发资金投入重、人才短缺,企业相对较少,应用仍然面临多重技术挑战,至今还停留在实验研发阶段,距离市场化仍有距离。主要创新成果包括基于脑电智能头盔的意识交流、基于植入神经电极的机械手控制、基于植入电刺激的仿生眼与人工耳蜗等。

虚拟现实是针对人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产生虚拟效果的技术,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于该环境中,用户与环境进行直接交互,得到与在现实世界中同样的感受,并产生与现实世界中相同的反馈信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虚拟现实技术在注意力缺陷、空间感知障碍、记忆障碍等认识康复,焦虑、抑郁、恐怖等情绪障碍和其他精神疾患的康复,运动不能、平衡协调性差和舞蹈症等运动障碍康复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疗效。

4.支付

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将逐渐走向基于“功能”分类的预付制(FRGs),商业保险则会逐步纳入我国康复医疗支付体系,最终形成医保、商保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康复医疗支付体系。我国目前仍处于推进DRGs初步阶段,通过将床日付费单独分为病组提高支付合理性,预计未来在建立完善康复患者数据情况下向FRGs模式发展,持续推进支付方式改革。

社会保障制度中,将继续医疗支付改革,升级康复医疗支付方式。在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多元化付费的尝试,长期护理保险、工伤保险服务内容拓宽,涵盖一部分康复医疗费用。商业保险发挥其补充保障作用,首先关注老年人康复需求,整合康养服务资源,在产品中纳入康复医疗服务。当前康养保障力度较弱,但遵循美国康复医疗保险支付路径,或将有更多服务被纳入商保。

中国康复医疗产业链情况

1.上游

上游为康复医疗所需药物和康复医疗器械生产商。康复治疗通常会配合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消炎药物,中药或用皮质类固醇局部注射,以消炎消肿止痛,便利功能锻炼。康复医疗器械指在康复医疗中用于康复评定、训练与治疗,有效改善或恢复患者功能的医疗设备,常见的有腰椎牵引床、颈椎牵引椅、康复机器人等。

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在中国属于新兴医疗领域,处于快速成长期。从竞争格局来看,高端康复器械主要被国外垄断,进口产品占主流,国产康复器械产品以仿制为主,缺乏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康复器械产品。产品种类繁多,同质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单价不高,厂商数量众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市场集中度较低。

康复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低是行业特性,下游康复医疗机构格局分散,覆盖人群和病种广泛,必然导致上游设备产品品种丰富,渠道分散。海外康复设备市场经过多年发展仍然呈现高度竞争和分散的格局,但依然诞生了DJO和Natus这样的行业龙头,以并购或自研方式拓展产品并实现营收持续高增长。

 

图 | 康复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现状

2.中游

中游为康复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出售康复药物及器械的零售药店等机构。康复医疗机构可分为康复医院(康复专科医院)、康复科(综合医院中的康复科)、康复门诊(康复诊所)、康复医疗院、准康复医疗机构(如长期留治机构、病残护理院)等,提供康复护理、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等各项服务。

三级康复分级诊疗体系下,公立与私立机构互相协作形成互补模式。民营康复专科医院复制扩张能力强,将高速增长,但资源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且地区之间分配不均。

图 | 中国三级康复分级诊疗体系及参与主体

康复专科医院进入门槛低,便于发展扩张。与肿瘤、胸科、儿童等专科医院比,康复专科医院单院资产水平适中,对医生依赖程度低,进入壁垒较低,复制扩张能力强。康复医院的单院总资产和单院医生数量分别为3822万元和21人,与眼科、口腔医院水平接近,远低于平均水平。较低资产水平与医师数量,便于康复医院发展和扩张。

 

图 | 康复专科医院单院资产最低,对医生依赖度最低

截至2020年,中国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246907张,占床位总数3.5%,但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要求的5%标准仍存在1.5%缺口尚待补齐。此外,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配置比例分别为74.36%、18.23%,缺口集中于二级医院,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在科室设置、建筑面积方面皆存在不足。从地域来说,全国康复病房配置有明显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康复病房多于欠发达地区,康复病房分配有待进一步均衡。

 

图 | 康复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据测算,目前我国康复治疗师及康复医师缺口分别高达8.1万人及5.3万人。这主要是由于康复从业人员薪酬远低于临床医师收入水平,且在后续晋升中无明显优势。康复治疗师培养仍多依托于高校,一名高校毕业生转化为专业治疗师至少需要5年本科教育与1年本专业工作经历才可以持证上岗,时间成本较高、转化较慢,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需求。

 

图 | 康复医疗人才现状及培养机制

3.下游

下游是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包括术后患者、老年人、慢病群体以及残疾人等。患者需求量大,2019年中国康复需求总人数达到4.6亿人,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数量最多,支付端近年来医保覆盖范围有所扩大且正在探索更具有个性化的支付方式。

康复医疗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支付端不断推动,目前我国人均康复花费较低,对于市场进一步扩容造成了阻碍。康复医疗支付端痛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患者对于整体康复医疗的意识与认知仍存在偏差,在康复方面投入资金意愿不强,医保体系所覆盖康复类项目少且并没有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而调整项目类型和项目价格,不符合目前社会价值,整体体系有待完善,同时商保覆盖率极低,目前只有少数高端商保有所涉及。

 

图 | 康复医疗支付端痛点问题分析

结语:中国是康复需求最大国家,共计4.6亿人次,高于印度、美国等国家。近年来,尽管康复理念向患者端渗透,但由于患者康复治疗意识弱、支付能力有限,以及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康复医疗渗透率仍处于低位。

康复医疗行业在我国发展历程尚短,公立康复医疗资源仍在补充阶段,给社会资本介入预留较大空间。预测康复器械与康复服务在可预见的若干年内将保持15-2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老年、产后及儿童康复或将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内容部分信息来源网络,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