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诚信为基

创新成长 共享为赢

你当前的位置:源起动态 > 产业新闻

2022年5月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动态

2022-06-30 17:10:16
 

医药健康产业分类及概念

参考动脉网分类标准,将医疗健康产业分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数字健康和医药流通五大领域。

五大领域中,生物医药包括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医药研发制造外包服务等;医疗器械包括体外诊断、医用耗材、医疗设备、其他诊断/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包括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与民营医院、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数字健康包括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新型数字疗法;医药流通包括零售药店、药械物流、医药批发。

 

图 | 医疗健康产业分类

医药健康领域投融资分析

第一,融资事件和金额:2022年5月,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57起投融资事件,10起未透露融资金额,共融资70.903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1.5085亿元。

第二,融资轮次:2022年5月,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以A轮为主,按事件数排序为:A轮,天使轮,PreA轮,战略融资,B轮,C轮,A+轮,B+轮,C+轮,D轮,早期项目(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A轮、A+轮)占比较高,为68.96%。

 

图 | 2022年5月医疗健康产业领域融资轮次分布

第三,细分行业:从细分行业看,2022年5月医疗健康投融资事件多集中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按事件数排序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数字健康,医疗服务,医药流通。

 

图 | 2022年5月医疗健康产业领域融资行业分布

第四,区域分布:从区域分布看,2022年5月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多发生在上海,前五名依次是:上海,苏州,杭州,北京,深圳,重点区域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图 | 2022年5月医疗健康产业领域融资企业区域分布

第五,事件Top 10:2022年5月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Top10中,以未名生物单笔融资金额最高,Top10中多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企业。

 

图 | 2022年5月医疗健康产业领域融资事件TOP 10

未名生物成立于1998年12月,由厦门市和北京大学合作建立。公司现已发展成为福建省生物制药龙头,并跻身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前30强。

公司第一个产品为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2019年8月2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在发布《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神经生长因子已不被纳入医保,导致恩经复销量大幅度下降,公司亟需新一代旗舰产品以实现公司发展。2021年11月,未名生物与南京强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获得其Ⅲ期临床试验阶段的口服“新冠特效药”(GH23)中国销售权。

本次强新资本以总计约29亿元入资未名生物,获得未名生物约34%股份,投资将用于丰富产品研发管线和加速产品研发上市,包括针对关节痛的SMR7694注射液以及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滴眼液在不同适应症下的临床研发。同时,公司计划进一步引进产品丰富公司研发管线。

未名生物持有北京科兴26.91%股份且厦门未名对北京科兴有关键重大事项的一票否决权,因此控制了厦门未名就控制了北京科兴,而厦门未名也未失去自己的任何权利,同时还换来了与强新资本(全中方资金)的合作共赢。

强新资本(全中方资金)旗下全资公司1Globe Capital及其关联方作为科兴控股第一大股东(拥有科兴控股约33%投票权),承诺全力帮助协调科兴控股各利益方支持未名生物所持有的北京科兴股份参与科兴控股私有化和再度证券化,帮助未名生物能从其所持有的北京科兴股份中获益,实现北京科兴和科兴控股各利益方共赢。同时,厦门未名还将获得近30亿元入资,改变目前产品窘况。

第六,月度关键词:合成生物学:2022年1月、2月、3月,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月度关键词即为合成生物学,本月合成生物学投融资赛道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图 | 2022年5月投融资事件合成生物学研发相关企业

芯宿科技

芯宿科技成立于2021年,将半导体技术应用于合成生物学,目标直指三代DNA合成技术。降低长链DNA合成成本是国际生物产业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芯宿科技的解决方案是利用硅芯片与微流控开发新一代DNA合成技术。

硅芯片与微流控技术内在的小型化与高集成特性可提供超高通量与超高灵敏度,赋能DNA、RNA和蛋白等分子的高通量合成与检测,极大地降低长链DNA合成成本,以满足合成生物学与DNA存储快速发展的需求。

公司已完成了原理验证以及桌面式高通量DNA合成仪的原型机。同时,依托自主搭建的基因合成平台和全流程自动化管理系统,已成功开发一系列技术方法,并建立了全自动序列分析、序列优化和订单管理平台。

为生物公司及科研院所提供服务,涉及业务有引物合成、基因合成、亚克隆、点突变、菌种库制备以及多种组合业务。

柯泰亚

柯泰亚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高附加值生物基产品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公司应用前沿合成生物学技术,通过高端生物制造为个护、营养、医药等市场提供天然、绿色、可持续的创新原料产品。

创始人兼CEO赵立山博士曾任职于美国合成生物学开拓者Amyris公司14年,担任其研发副总裁和中国区总裁。

在Amyris期间,赵博士领导或参与了全球首个合成生物技术平台的构建和运行,以及青蒿素、法尼烯、维生素E等多种产品从实验室研发到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作为Amyris在中国的负责人,赵博士成功建立并拓展了Amyris的中国业务和合作伙伴关系。

团队具有多年工业界经验、源头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背景,由国内外合成生物学领军企业Amyris、梅花生物、赢创中国等高管组成,核心成员平均拥有10年以上工业界经验,业务能力涵盖菌种工程、发酵和提取工艺、放大量产、市场等。

团队合计拥有超过20个合成生物学产品从头研发的商业化经验,是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最具产业化经验的团队。

团队具有长期积累的底盘构建能力,整合中国的发酵产能优势和化工基础建设,并建构了核心数据平台,通过完善基于自动化、微量化、高通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整合的合成生物技术平台,加速推进产品管线研发。

柏垠生物

柏垠生物于2021年成立,利用合成生物和机器学习双向驱动开发可持续生物基材料,专注于新材料在血管介入、伤口闭合和伤口护理领域的产业转化,提高手术便利性,减轻患者负担和痛苦。

公司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钟超博士创立。

团队有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材料领域交叉学科背景,依托深圳市光明新区的合成生物学大设施,基于合成生物和机器学习(BT-IT)双核技术驱动,致力于开发生物基材料和相关产品,为客户提供安全高效绿色解决方案。

公司核心产品管线主要包括蛋白和多糖类材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

金坤生物

金坤生物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的集团型公司,主攻第四代生物医用材料-聚左旋乳酸(PLLA,即童颜针主要材料)、聚乙丙交酯、聚己内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尤其专注于PLLA在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领域的应用和产业化。目前原材料及成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80多个地区。

注射类医美原材料主要分为玻尿酸、肉毒素、胶原蛋白和其他新材料(如PLLA等)。目前市场主要以玻尿酸和肉毒素为主,PLLA尚属于蓝海市场。随着再生类产品接连获批,加之市场教育、医生培养的推进,再生材料认可度的大幅提升,市场转而走向了更高阶的再生领域。

PLLA能弥补玻尿酸的诸多应用短板,预计将成长为下一代再生抗衰的主流应用材料之一。

金坤生物旗下的热望童颜产品是PLLA领域的主要国内产品之一,也是最早进入市场的国产童颜品牌,拥有行业内稀缺的二类医疗器械证。

金坤生物具有强大的科研团队和雄厚的研发实力,核心技术团队中包含博士10人、硕士32人,并有院士等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专业背景覆盖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加工、化学工程、基础医学等领域。与天津科技大学、上海东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纳米研究院等多家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完成高分子材料以及特殊应用的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改性、加工成型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投建的万级GMP洁净生产车间已通过国家ISO13485质量体系认证。

公司从产业链最具价值的原料及医疗器械品牌切入,100%自研技术生产,目前已经有40余项已申请或已发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商标。国内首创聚左旋乳酸的萃取技术(UMPT),实现在面部(身体)年轻化应用。

优信合生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合成生物学医学应用技术公司,以活体生物药LBP为主要方向,2021年荣膺苏州工业园科技领军人才项目。

活体生物药LBP是全新医药领域,利用合成生物学工具,底盘细菌可以被设计用来感知和响应环境信号,从而消耗有害化合物并传递治疗药物。

公司创始人陈晶瑜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有美国农业部西部地区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工作经历,核心团队成员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合成生物学及菌株研究开发,并且熟悉创新药研发需求。以活体生物药LBP创新药开发为目标,创建了LBP合成生物学改造平台,围绕罕见代谢类疾病开发产品。

微元合成

微元合成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制造公司,生产各类化合物应用于医药、日化、农业、食品、饲料和材料等领域。

微元合成通过活性天然产物全途径的生物合成,替代传统种植提取和动物组织提取等低效生产方式,减少耕地资源占用和珍稀动物捕杀;通过对关键酶的设计、定向进化和表达优化,革新原料药有机合成技术路线,降低原料药生产成本,同时避免了化学合成工艺带来的环境污染;从深海生物获取灵感,寻找有价值的生物活性分子,应用于美白、保湿、防晒和氧自由基修复等日化产品;对微生物进行设计和改造,使其分泌各种植物生长促进剂,应用于农业生产,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经济作物色泽与口感,为粮食安全提供新型技术路线。

核心团队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芬兰国立科研机构和传统生物制造大厂,人员组成包括顶层设计、产品研发和放大生产等环节,团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各个环节有着十余年的经验积累。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内容部分信息来源网络,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或资料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承担责任。文章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新闻